醫(yī)案:梁生,32歲,頭暈乏力2年,汗多怕冷2月
32歲的梁先生工作繁忙,經(jīng)常沒日沒夜連軸轉(zhuǎn),仗著年輕,靠喝咖啡熬著,但是2年前開始總覺得無精打采,睡覺、咖啡也不頂用了。因為頻繁頭暈,以為是頸椎勞損引起,去推拿后頭暈有所好轉(zhuǎn),但疲倦乏力仍無改善。明明正值壯年,卻總想躺著。天氣轉(zhuǎn)涼后,梁先生總覺得手腳冰涼,卻又動輒容易出汗,出汗后更加怕冷,睡不好覺,頭暈也愈加頻繁,種種不適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梁先生四處就醫(yī)都無計可施,最后來到了德叔門診。
德叔解謎:陽氣虧虛,衛(wèi)氣不堅
德叔解釋,梁先生的諸多不適由脾腎陽氣虧虛導致。長期勞累、過量咖啡,耗傷脾腎陽氣,陽氣不足則無法推動氣血。大腦是人體位置最高的器官,氣血缺乏推動力,最早失去濡養(yǎng)的就是大腦,因此出現(xiàn)了沒精神、頭暈的癥狀;陽虛則生寒,所以怕冷;脾主四肢肌肉,脾陽不足,就會出現(xiàn)全身乏力不想動;人體的一部分陽氣是體表的衛(wèi)氣,不僅可以抵擋外來邪氣,也能防止體內(nèi)津液外泄。陽氣虧虛了,衛(wèi)氣不足,固攝津液能力減弱,便會出現(xiàn)手腳心汗多。治療時,德叔運用溫補脾腎、固表止汗之法。服藥一周后梁先生頭暈、乏力的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睡眠也得到了改善,繼續(xù)門診調(diào)理一個月后,終于四肢溫暖,也再沒有無故自汗了。
預防保健:溫陽補氣用艾灸
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養(yǎng)生時要注意脾腎同補,方能事半功倍。日常生活要避免過度消耗,合理安排作息,即使工作繁忙,也應盡量保證晚上11點前床睡覺,可通過適當早起延長工作時間,而非熬夜。飲食方面,可適當多進食雞肉、牛肉、羊肉、山藥、枸杞、紅棗、當歸、黨參、巴戟天、蟲草花等補益脾腎之品。
此類人群還可用艾灸溫補脾腎。選穴氣海穴、關(guān)元穴、神闕穴,將點燃的艾條置于離皮膚2~3cm處熏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2~3次。操作時注意避免局部皮膚燙傷,艾灸后做好保暖,防風防寒。
德叔養(yǎng)生藥膳房:當歸烏雞煲
材料:烏雞半只(約350克),蟲草花(干品)50克,陳皮3~5克,當歸10克,巴戟天15克,精鹽適量。
功效:溫補脾腎,益氣養(yǎng)血。
烹制方法:諸物洗凈,烏雞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蟲草花稍浸泡。上述食材放入瓦煲中,加清水1000毫升(約4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煲1小時,加入適量鹽調(diào)味即可。此為兩三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