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0日訊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其存續(xù)和未來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悉心守護。9月19日,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北京市于懷柔區(qū)雁棲鎮(zhèn)西柵子村建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并舉行了掛牌儀式。據悉,該基地是我國長城沿線第一個掛牌的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活動現場 中國經濟網 李江濤/攝
這個基地是怎么來的?
“長城的地方差異性特別大,存在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等差異,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方法能一了百了。所以在認識上、技術方法、研究上,我們還是需要加強的。”北京建筑大學教授湯羽揚此前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yè)頻道記者采訪時說。
北京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0年至今,北京市共開展長城保護工程近百項,財政資金投入約4.7億元,其中箭扣長城為示范性保護工程之一。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的成立正是對箭扣長城保護理念和實踐經驗方法的總結提升,基地將努力成為國內外長城維修保護經驗的交流平臺、保護成果的展示窗口,為北京乃至全國的長城保護與展示利用工作貢獻力量。
現場修長城
掛牌儀式結束后,多次參與長城搶險修復工程的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傳人程永茂現場展示了明代磚石質長城修繕技藝。
程永茂現場展示明代磚石質長城修繕技藝 中國經濟網 李江濤/攝
程永茂一邊做修繕演示,一邊介紹明代磚石質長城修繕技藝。他表示,修繕要始終貫穿最小干預、消除安全隱患的原則。同時遵守原本形制、原來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藝的“四原”原則;注重觀感效果,堅持“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的“五隨”修繕做法。
修繕長城既是保護文物的問題,還是復雜艱困條件下的施工作業(yè)問題!伴L城修繕三難。第一,用水難,高山是嚴重缺水地區(qū)。第二,用料難。所需材料均需人力從長城腳下二次搬運。第三,施工難,施工作業(yè)面在陡坡上,非常危險且不易操作。另外,修繕好的長城觀感效果要達到大眾心理期望也是非常不好做的。”程永茂接受采訪時說。他同時表示,大眾在生活中應保護好長城每一塊磚,從保護每一塊磚做起。
箭扣長城局部 中國經濟網 李江濤/攝
相關閱讀:長城、長城文化帶
1961年起,長城有關重要點段被分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4月,北京市公布了《長城文化帶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2018年-2035年)》。
規(guī)劃明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空間范圍——總面積4929.29平方千米,分核心區(qū)與輻射區(qū)。其中,核心區(qū)為長城的保護范圍和一類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228.02平方千米;輻射區(qū)為除核心區(qū)外的其他區(qū)域,面積為2701.27平方千米。
規(guī)劃按照資源與長城價值的關聯(lián)程度,對664處/片保護性資源的2873處資源點進行了價值主題分類,共分為長城遺產、相關文化和生態(tài)資源3類。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